悦读星球 -四海一人 伶界大王--谭鑫培传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00:05:06

四海一人 伶界大王--谭鑫培传 下载 mobi 免费 pdf 百度网盘 epub 2025 在线 电子书

四海一人 伶界大王--谭鑫培传精美图片
》四海一人 伶界大王--谭鑫培传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四海一人 伶界大王--谭鑫培传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56796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7
  • 页数:240
  • 价格:34.4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8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00:05:06

内容简介:

谭鑫培(1847—1917),清末著名京剧演员,“

同光十三绝”之一(时为武生),老生“新三鼎甲”之一。光绪年间曾入清廷升平署承差,为慈禧所喜。谭鑫培是京剧史上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

谭门至今已七代),是京剧鼎盛时期老生流派的奠基者和改革者。他师事程长庚、余三胜,一改以往京剧老生实大声宏的特点,用“云遮月”的嗓音,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时京剧“无生(老生)不学谭”,前后“四大须生”均从其“谭派”化出。

《四海一人伶界大王(谭鑫培传)》共十章,记录谭鑫培的一生,也可见京剧老生流派的发展脉络和京剧鼎盛时期的梨园风貌。《四海一人伶界大王(谭鑫培传)》附有传主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谭鑫培是一个奇迹,一个高峰、一座宝库、一本内涵丰富的书,给后人留下很多有益的启示。


书籍目录:

总序(谢柏梁)

章  南雁北飞

  一、故土难离

  二、落户津门

第二章  初涉人生

  一、学徒生涯

  二、婚事风波

第三章  坎坷江湖

  一、初闯京师

  二、粥班

  三、镖行护院

第四章  艺梦难圆

  一、搭入三庆

  二、转益多师

  三、醉心老生

第五章  百折不回

  一、暂别三庆

  二、初试锋芒

  三、站稳脚跟

  四、三足鼎立

第六章  志在必得

  一、入宫承应

  二、三庆情结

  三、精益求精

第七章  多事之秋

  一、宫廷内外

  二、清歌漏船

第八章  千锤百炼

  一、独占鳌头

  二、佛缘有加

  三、炉火纯青

第九章  迈向

  一、大红大紫

  二、伶界大王

第十章  抱恨以终

  一、得罪权贵

  二、面对挑战

  三、巨星陨落

附录一  谭鑫培艺术年表(宋学琦)

附录二  谭门七代嫡传世系表

附录三  谭派老生世系谱

附录四  谭鑫培研究资料索引

后记(周传家)


作者介绍:

    

周传家,1944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已发表专业论文200多篇,出版各类著作20种。著作有《中国古代戏曲》(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暨畅销书奖)、《新花部农谭》、《独特的魅力》、《戏曲编剧概论》(主持编写)、《北京戏剧通史》(主编)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谭鑫培出师后,本来可以到京师戏班搭班,只因为婚事在即,便回到天津,仍和父母一起卖艺。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个年代,结婚年龄比现在小,男孩子十五六岁就开始定亲,女孩子年及二八便是成年。谭家几辈子单丝独线,人丁不旺,如今流落在外,人地生疏,更感到势孤力单。因此,谭志道夫妇一心想为儿子早结丝萝,早得孙子,了却一桩心事。

    

谭鑫培还在金奎班时,父母就为他定下侯家的女儿侯玉儿。侯玉儿的哥哥侯廉(一说侯幼云)是唱刀马旦的,和谭志道很熟,也见过谭鑫培。他很喜欢谭鑫培,料定他日后必有出息,就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谭家,父母也都表示同意。谭志道派人到侯家相亲,感到家法门风比较对等,也就欣然应允。当即送了定聘之礼,说定等鑫培出师后即完成花烛。

     从金奎班回来的第二天,谭志道便向儿子提起婚姻之事,鑫培表示等等再说。

    谭志道怕鑫培年龄大了,心猿意马。一旦搭班,远离父母,四处游荡,就顾不上婚事了。所以,他想趁鑫培尚未外出搭班之前,就为他完婚,安了家再去闯荡,也有个牵制和归宿。于是,就张罗着和侯家联系。

    

侯家先是支应,后来索性躲着不见。原来侯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侯玉儿的爹爹和哥哥想为玉儿在天津城里找个有钱有势的人家。

     消息传来,谭志道十分气愤。他怕儿子知道,伤了自尊心,开始瞒着不肯说。

    

谭鑫培也不傻,见爹爹在那里生闷气,吧哒吧哒地抽旱烟,就问道:“阿爸,是不是侯家有变?” 谭志道见瞒不住了,说道:“侯家要悔婚!”

别看谭鑫培年纪小,但有心眼,有志气,他想:身为男子汉,怎能低三下四去求人?于是安慰父亲说:“强扭的瓜儿不甜,要成要悔,随人家的便吧!”

“什么?说得倒轻巧!婚姻大事是闹着玩的儿戏吗?当初,不是咱求他,是他先找咱,两家当面锣对面鼓说定的,互相纳了彩,说好了等你期满出师就办婚事。

    怎么着,转眼之间就变卦了?这不是耍弄咱们吗?传出去叫人笑话。婚事成不成另说,这口气我实在咽不下去。”谭志道越说越气,脸涨得通红,脖子上青筋暴露。

    

父亲说的这些情形,谭鑫培过去还真不太清楚,如今听父亲一说,不由得怒从胆边生,心想:“侯家欺人太甚,事情因我而起,我应该替阿爸分担忧愁。

    ”

当晚,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谭鑫培一个人偷偷上路了。临行前,他向朋友借了几两银子,随身藏起练功的单刀。他要只身到天津侯家,当面质问侯廉父子,以便讨个说法。他还打算亲自见一见侯玉儿,和她讲一讲道理。

    

从谭鑫培家到天津足有百余里,他日夜兼程,于第二天赶到天津,找到侯家,递上名帖,请求接见。

    

侯家想把他拒之门外,谭鑫培拔出单刀,一直闯进内室,吓得侯廉父子连忙赔礼:“请坐!请坐!有事好商量,何必如此?”

谭鑫培说:“别误会!我不是响马,也不是强盗,只想问个明白,求个了断:当初是你家主动登门提亲,我家送的聘礼,你家也已经收下,那么今日为何悔婚?”

“这个……这个……”侯廉支支吾吾,“当初是有这回事,可是舍妹她……” 侯廉的父亲在一旁帮腔道:“女儿本人并不愿意这桩婚事。”

恰在这时,侯玉儿走进来。只见她红着脸,面带羞怒地说:“父亲,哥哥!这件婚事明明是你们亲口对我讲的,媒人牵线,父母订亲,我也点了头的。若是不合礼数,当初为什么收下人家的聘礼?我不管你们怎么想,反正我的主意已定。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男,我生为谭家媳妇,死为谭家的鬼!”

“你!你这个不要脸的丫头!”父亲气得直跺脚,示意侯廉把玉儿拉走。

     侯廉过去扯玉儿的衣襟,被玉儿推开。她走到谭鑫培面前,大大方方地说:

“谭大哥,你是条好汉。玉儿既已与你有婚约,就不会做遭人指、被人笑的负义之人。我愿意今天就跟着你走!”

“你走!你走!我没有你这样的闺女,从此一刀两断!”玉儿的父亲叫道。

     侯廉忙扶父亲进了里问,然后回来对玉儿说:“

你怎么这样不害臊呢!青天白日的,黄花闺女竟敢跟着汉子跑?”

玉儿一点也不示弱,反击道:“这也是你们逼的!我跟他走名正言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时,侯母也来了,见兄妹俩吵起来,又急又气地嚷道:“行啦!我的姑奶奶,你气死我吧!”

谭鑫培连忙表明态度:“你们不用吵,也不用怕!我不是来抢人的,我也不会把大姐带走。婚事成不成另说,但必须把道理讲清楚!好!告辞!”说罢,扭头迈出侯冢大门。

    

再说谭志道和熊氏以为儿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急得四处寻找,彻夜不眠。正当夫妻俩心急如焚、泪眼相对时,谭鑫培兴冲冲地跨进家中。

     熊氏又惊又喜地问道:“儿子,你到哪里去了? ”

等鑫培把事情经过一说,谭志道紧锁的双眉舒展开来,但又心疼地埋怨道:“你去侯家,怎么也不说一声呢!”

谭鑫培说:“我若是说出来,你们还会让我去吗?”

真是好事多磨,没想到的是,几天后,侯家来人了,通知谭家择日迎娶。原来侯家也是精明人,知道自己悔婚理亏,女儿又铁了心地愿意嫁给谭家,拦是拦不住的。

    再看那谭鑫培,虽说人长得瘦小些,但举止得体,说话在理,蛮有精气神儿,说不定日后会有出息。谭志道夫妻这才解了烦恼放宽了心,连忙找星相先生选择良辰吉日,然后告知侯家。

    

谭志道为了赌口气,争个面子,借了些银子,准备把儿子的婚礼办得热热闹闹,排排场场。定下鼓乐、花轿,还准备了几桌宴席,喜果、红蛋一应俱齐。侯家见谭家大操大办,也置办了些陪嫁的礼物,如被子、衣服、箱子、盒子。

    

没料到,星相先生选定的良辰吉日,正好赶上咸丰皇帝“升天”,朝廷下诏“朝野上下一切喜宴全都停办,不许动用响器、花轿”。

    谭家只好退了鼓乐、花轿,租赁了一顶很简陋的蓝布轿子,静悄悄地把新娘子抬了回来。喜酒棚没有搭,鞭炮没有放,更不敢披红挂彩贴红囍字儿。

    

二人拜完花烛,引入洞房,洞房很简陋,炕上铺着新席,上面放着两床整齐的被褥。桌子上放着红蛋,插着两支红烛。开始饮合卺交杯酒,用红绳拴连着两个带脚的酒杯,斟满两杯酒,新郎新娘先各饮半杯,然后交换,一齐饮干,将杯抛于炕下,只见两只酒杯一仰一合。众乡亲齐声叫好,因为酒杯一仰一合,寓示着新人同甘共苦,有福同享,白头到老。

    

说话间,熊氏端来一大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让新娘吃个。因为侯家是北方人,所以熊氏采用北方的习惯。玉儿夹起一个饺子,放到桌边,咬了个角儿,露出馅儿。

     熊氏故意问:“是生是熟?”

玉儿是北方长大的姑娘,当然懂得这些规矩。饺子其实是熟的,但她故意答道:“生!”P19-21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谭鑫培对于京剧,特别是老生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是他确立了京、汉语音为主的湖广韵、中州调语音系统,极大地更新丰富了老生唱腔,树立起全能型演员的典范。他取精用宏,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卓然成家,使京剧从“老三杰”诸腔杂陈的初级阶段,迈向音韵、声腔统一,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突出人物塑造的成熟时期。

《四海一人伶界大王(谭鑫培传)》共十章,记录谭鑫培的一生,也可见京剧老生流派的发展脉络和京剧鼎盛时期的梨园风貌。并附有传主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本书由周传家著。


前言

     一

在宇宙的浩瀚星空中,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无疑是有灵性的星球之一。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其源远流长的创造与发展变化的历史,主要由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所代表,由各色各样的奋斗历程所体现。

    

在美丽地球的东方世界,在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大家们,一向以对各式各类人物事迹的记述与描摹作为己任。我国的人物传记体裁丰富多样,大致可以分为纪传(皇家大事记)、文传(文学化传记)、史传(历史家所写人物传记)、志传(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本地人物传记)这四大类别。四类传记彼此发明,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传记文化的多元谱系。

    

从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专业化分工,到《左传》、《国语》、《战国策》式的整体氛围感的描述,后由司马迁振臂一呼,以人物传记体为中心的《史记》横空出世。

    《史记》记载了地球东方的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

共3000多年的华夏历史。概述历代帝王本末的十二本纪,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兴废的三十世家,描摹重要历史人物的七十列传,使之成为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

     在《史记·孔子世家》所记载的夹谷会盟中,孔夫子面对“优倡侏儒为戏而前”

的表演场面,在非常严肃而力图放松的外交场合下,做出了特别粗暴野蛮的化处理。这也成为历代梨园界对孔子不够恭敬的源头。

    此后历代史书方志,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优伶们的言行事迹。

    

魏晋以降,文史两家由混成到分野,自一体而两适。文者重藻饰心曲,史家倡材料事实,各臻其至,泾渭分明。隋唐而后,碑铭行传,五花八门,高手操觚,佳作如云。韩愈《祭十二郎文》情深委婉,柳宗元为慧能所作碑文机趣横生。

    

北宋乐史作《太平寰宇记》,分地区而织人姓氏人物,因人物又详及诗词、官职,“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始于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太平世界,因人物而繁盛;梨园天地,赖优伶而生存。

     美妙绝伦的中华戏曲艺术从唐代的梨园开始,至少存在了漫长的10个世纪。

    千百年以来,戏曲艺术一直在蓬勃兴旺地发展,成为中国人民雅俗共赏的朵朵奇葩、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类、戏剧天地内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国际社会审美天地中的东方奇观。

    

较早对优伶进行分类撰述的史书,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该书包含了分类列传四十五卷,这种分类传的体例较有特色,其中就包括了《伶官传》。一向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甚至还被收入到中学教科书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云:“《书》曰:‘满招损,谦受益。”陇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尽管欧阳修的本意是说祸患之起乃多方面的原因所累积爆发而成,但还是对表演艺术家们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与东土中国的情形完全不同,西方世界对于戏剧艺术家的看法与评价完全不一样。对于以三大悲剧家和一大喜剧家作为代表的古希腊戏剧家,对于以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的西方戏剧界的灿烂星座,西方人给予了无限崇敬和由衷热爱。

    

晚清以来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是那些在西方世界出使、考察或者读书的官员士子。当他们瞻仰西洋剧院的建筑艺术之华美绝伦、内部装饰之金碧辉煌后,不由地发出由衷的赞美,感叹西洋剧院其“规模壮阔逾于王宫”,特别是舞台上的机关布景之生动逼真,变幻无穷,“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至于西方的戏剧艺术家地位之高贵,更是令国人叹为观止: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直与王公争衡”

人类的艺术天地原本皆是可以共同分享的,何以东西方对于戏剧艺术家的认同度与景仰度,相差之大犹若天壤之别呢?泱泱中华,文明古国,难道就没有有识之士站出来振臂一呼,为戏剧艺术家们说几句公道话吗?

二 江山代有才人出,是非终有识者论。

     我国历史上,首度给予戏曲艺术家们全方位高度评价的文人,是元代的钟嗣成

(约1279一约1360)。这位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人士,长期生活在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城。他先在杭州官学读书,师从于邓文原、曹鉴、刘漫等名家宿儒,又与对戏曲有着共同爱好的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李齐贤等人同窗攻书,其乐融融。有记载说,钟嗣成曾一度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他自己写过《寄情韩翊章台柳》、《讥货赂鲁褒钱神论》、《宴瑶池王母蟠桃会》、《孝谏郑庄公》、《韩信诋水斩陈余》、《汉高祖诈游云梦》、《冯鹱烧券》等

7种杂剧,但不知为何皆已散佚。

    

真正使得钟嗣成开宗立派、名传青史的著作,还是其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代剧作家描容写心、传神存照、树碑立传的《录鬼簿》。

    

《录鬼簿》上卷分“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三类,这三类名公才人之情形,乃其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

处辗转所得,故“未尽其详”。下卷分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

[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

“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四类。这上下两卷书大体依据时代之先后加以排列,一共记述了152位元杂剧及散曲作家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记录了400余种剧目。

    

我很欣赏钟嗣成的“不死之鬼”说。在他看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不死之鬼,是为不朽之神或日永恒之圣。在钟氏的神圣谱系中,那些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剧作家,那些高才博识、俱有可录的梨园才人,都值得传其本末,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吊以乐章,使之名传青史,彪炳千秋,泽及后世。

    

因此,写作《录鬼簿》更为重要而直接的意义,还在于对于后学的直接指导和充分激励。“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日录鬼簿。”惟其如此,则杂剧戏文创作之道,才可能被一代代年轻的才人们所自觉自愿地衣钵相传,推陈出新,生生不已,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史上个黄金时代,需要有人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总结。

    从此意义上言,钟嗣成在中国的地位,因为其成书于至顺元年(1330)的《录鬼簿》之横空出世,甚至可以与西方的大学问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书相提并论。

    

有明一代,在贾仲明所增补的天一阁蓝格钞本《录鬼簿》之后,又附有约成书于洪熙、宣德(1425—1435)年间的《录鬼簿续编》一卷。该书直接受到《录鬼簿》的影响,以相同的体例记述了元、明之间一些戏曲家、散曲家的大致事迹,接续前贤,踵事增华,令人欣慰。

    

自兹之后,从总体上对于当代戏曲作家进行专门记载和研究的著作,从明清两代至中华民国,皆未得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安葵的《当代戏曲作家论》和本人的《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等相应的专著,都属于《录鬼簿》的悠远传统在新时代的传承、师范和发展。

     三

与《录鬼簿》蔚为双璧的元代重要戏曲典籍,是生于元延祐年间、卒于明初的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庭芝所撰的《青楼集》。前书论作家,后者集演员,正好勾勒出元代戏曲艺术家中两个为重要部类的旖旎景观和绰约风采。

    

《青楼集》成书于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该书记述了从元大都到山东,从湖广武昌到金陵、维扬以及江浙其他地方的歌妓、艺人共110余人的简约事迹。这些女演员们各自身怀绝技,有的在杂剧、院本、诸宫调方面负有盛名,有的在嘌唱、乐器和舞蹈等项目上造诣颇深。有的演员如珠帘秀的弟子赛帘秀在双目失明之后,依然能在舞台上正常表演,“出门入户,步线行针,不差毫发”;脚步地位,规范犹在,这是多么高深的艺术造诣!

也正是因为她们的色艺双绝,声名鹊起,所以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诸多应酬往还。书中除了记载与她们有过合作关系的

20多位男伶之外,还记录了她们与诸多戏曲散曲作家等文人士子的交情。甚至有

50多位达官贵人、名公士大夫,都与这些女演员们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广泛交往。一部《青楼集》,作为部比较简练而系统的表演艺术家史传,对研究元代演剧、表演艺术、演员行迹与时代风尚等多方面的话题,都具备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意义。

    

明清以来,与关于戏曲剧作家的记录相对寂寥的研究局面不一样,类似明代潘之恒《鸾啸小品》之类关于演员与表演艺术的文献相对较多。表演艺术家们的优美声容及其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使他们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充盈的记载。

    

清代,戏曲艺术进入另一个鼎盛时期,演员记录极为丰富。《清代梨园燕都史料》中所收录的《燕兰小谱》、《日下看花记》等几十种书,都对演员予以了主体性的关注。如小铁笛道人在《日下看花记》自序中论及其作传缘起云:

唐有雅乐部。宋时院本始标花旦之名,南北部恒参用之。每部多不过四、三人而已。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往者,六大班旗鼓相当,名优云集,一时称盛。嗣自川派擅场,蹈蹯竞胜,坠髻争妍,如火如荼,目不暇给,风气一新。迩来徽部迭兴,踵事增华,人浮于剧,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舞衣歌扇,风调又非卅年前矣。……录成一稿,名之日《日下看花记》。梨园月旦,花国董狐,盖其慎哉。余别有《杨柳春词》一册,备载芳名,以志网罗,无俾遗珠之叹。凡不登斯录者,毋怼予为寡情也。

     这段序言,既有史识在,又有人情浓,令人为之莞尔首肯。

    

民国以来,由于出版业的发达与报刊传媒业的勃兴,又使得关于演员的记载、评选和评论蔚为大观。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徐慕云编著的《中国戏剧史》(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卷一专列《古今优伶戏曲史》,以编年体形式,研究家的眼光,纵述自先秦以来直到民国戏曲演员的大的历史线索与知名演员,颇具史家眼光。

    

近些年来,北京学者孙崇涛、徐宏图等人合著的《戏曲优伶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和上海学者谭帆的《优伶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先后问世,这都是关于中国历代演员事迹的研究著作。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戏剧艺术家的位置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高。在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席位中,戏剧家特别是戏曲表演艺术家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与此同时,关于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各种传记资料愈来愈繁盛起来。负盛名的自传性著作,是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盖叫天的《粉墨春秋》,也曾激励过业内外的诸多读者。

    

20世纪末叶到21世纪初叶以来,戏曲艺术家的传记纷纷面世。诸如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等多家单位,都出版过不少戏曲家传记。

    

有鉴于目前出版的一些戏曲家传记,还存在着收录偏少、体例不全的遗憾,随着新资料的发现、新人物的涌现,社会各界迫切需要一套相对系统、完整些的戏曲人物传记资料。这既是对钟嗣成、夏庭芝等人开拓的曲家与伶人传记之风的现代传承,也是在国学与民族艺术学越来越受到全民重视的前提之下,从戏曲艺术家传记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呼应。

    

在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在中国商品出口多、文化输出少的不对称情形下,在国际社会与世界戏剧界关于中国民族戏剧的热切关注下,一部系统的中国戏曲家传记丛书呼之欲出。

    

作为中国戏曲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专业化学府,中国戏曲学院理所当然地应该担当起编纂中国戏曲艺术家传记丛书的重任。而且今天的戏曲艺术家丛书,既包括了演员与编剧在内,也同样不会遗漏著名的戏曲音乐家和舞美设计家等不同专业的代表人物。

     中国戏曲学院的表、导、音、舞、美等不同系科,都对本专业的佼佼者了如指掌。

    在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三结合的编纂模式下,在文献资料收集、当事人采访调查、专辑文本写作修改等较为漫长的过程中,学院都有着较为雄厚的人才基础。有道是铁打的校园水流的学生,也只有中国戏曲学院才能一直具备较为丰富而新鲜的专业化人力资源。

    

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慧眼关照下,在上海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在中国戏曲学院领导与师生的有效指导与大力参与下,在社会各界贤达众人相帮、共襄盛举的积极姿态下,《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终于正式立项。从2010年到2011年两年问,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出版了12种京昆人物传记。从2012年开始,这套丛书将以月出一本的节奏,稳步运行,逐步推进。

    

2011年12月30日,《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丛书》新书发布会及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此次盛会由全国政协京昆室、文化部艺术局支持,北京市*、上海文化基金会、中国戏曲学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联合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具体承办。

    

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全国政协京昆室负责人赵景发、王春祥、文化部外联局舒晓书记、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副会长龚和德、王安奎、北京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郭启宏、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前所长田本相等40余名院内外领导与专家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讲话。《中国戏剧》主编晓赓、《中国演员》主编陈牧,《中国京剧》、《戏曲研究》、《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等多家报刊的相关编辑参与了盛会。中国戏曲学院李世英副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田松青主任分别致欢迎词。张永和、翁思再、和宝堂、陈珂、陈培仲、田志平等院内外传记作者代表分别就自己的撰写情形作了交流。大家共同期待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诸多学术与专业品牌之一,为弘扬京昆传统、继承国粹艺术、深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研究与推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打算用五年时问,首先推出京昆艺术家当中的重要人物传记。五年之后,评传工程将向着越剧、黄梅戏、豫剧和粤剧等地方戏的各大剧种之领军人物转移,持续推进。积之以时日,继之以心力,伴随着梨园界各方贤达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中国戏曲艺术家的系列传记就一定能够在太平盛世当中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共同托举出中华文化中戏曲艺术家的辉煌群像。

     五 本套丛书首批推出的系列传记,都属于中国京昆艺术家的可观序列。

     昆曲,既是京剧之前备代表意义的“前国剧

”,又是戏曲剧本文学性较强、表演艺术趋于典范精美的大剧种,还是2002年起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备较大国际影响的古典剧种。

    

从1917年开始,吴梅先生在北大开辟了戏曲教学的先例。在他的指导、启发和参与下,由上海的实业家穆藕初赞助,昆剧传习所在苏州正式开班,培养了承前启后的“传”字辈演员。设非如此,兰苑遗音,古典仙音,险些儿作广陵散,斯人去矣,芳踪难寻。至于北昆的韩世昌、白云生等人,也都是正式拜过吴梅先生的嫡传徒弟。这些人,这些事,不可不写,不可不传。

    

京剧,至今被公认为中国戏曲代表性的剧种,海内外的不少人索性将其称为“国剧”,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京剧表演艺术家,流派纷呈,各称其盛,具备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在世界各国都具备较高的知名度。这些角儿,这些流派,不可不述,不可不歌。

    

因此,昆曲类传记中,首先推出的是近代戏曲学术大师吴梅、昆剧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和素负盛名的昆剧“传”字辈老艺人;京剧类传记中,“四大须生”与“四大名旦”等名宿传记也规划较早。

    

细心的读者很快将会发现,在本套丛书中,大多数都是众所公认的戏曲界大师,但也还有部分正处在发展过程的中年名家。或许有人要问:既然日传,树碑立传,盖棺才能论定,中年才俊尚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缘何仓促为之写传?

此问有理,但又不全正确。须知任何一时代较有影响的人物,首先是被同时代的人们所热爱。举例说来,于魁智、李胜素和张火丁等人都还处在发展前进的艺术路上,可是他们也确实拥有大量的观众群。那些忠实的粉丝们,迫切需要知道他们心中偶像的更多情形。那么,为同时代的人们的戏曲界偶像树碑立传,实属必要。

    再比方今天我们的诸多梅兰芳传记,实际上更多的是具备历史文献的意义,因为现存的大部分观众再也无缘得睹梅大师演出的现场风采了。

    

更有甚者,我们与《中国京剧》的朋友们总是计划某月某日去采访某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可是每当我们如期去实地采访时,常常会发现老人家年事已高,对于昔日的风采与精彩的艺术,已经很难清楚地加以表述了。英雄暮年,情何以堪?

至于有时候看到讣告上的名家,原本已经列入我们要拜访的日程表上,但是拜访者尚未成行,受访者却已经远行,远行到另外一个遥远而不可及的世界中去也!天壤永隔,沟通万难,那就更属于永远的遗憾了。

    

有鉴于此,我们提倡两次写传法或日多次写传法。此次先写名家的壮年时期,未来再补足传主的晚年事迹,这样的传记,也许更加齐备可靠一些。若必要年老而可写,若必等盖棺而论定,却使后人对前辈艺术家知之甚少,叙之渺渺,称之信史,恐也非理想之传记。

    

传记的生命力在于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演出一幕幕人生的大戏。但是如何讲好故事,怎样使得故事讲得精彩动人,令人读后余香满口,味道袭人,实属不易。《史通》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斁。”

戏曲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创造了富于美感的各色人物形象,但在生活中却还是一位凡人,或者说往往是一位烦恼更多的凡人。如何使得生活中的凡人和舞台上各色才子佳人、贤士高官和其他或正或邪的人物形象有机地对接起来,更是亟需在传记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难关。

    

传记包括家族身世、教育承传、艺术人生和舞台创造等部分,也酌选精彩而有历史价值的照片,以期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传记强调文献记载、口述历史与适度评述相结合。附录包括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每位传主的评传大约15万字,俱以单行本方式印行出版。

    

二百年来,风云变幻,梨园天地,名家辈出。区区一套丛书,尽管编者力图使之相对完整系统一些,但挂一漏万、沧海遗珠的现象,还是不能避免。即便收入本丛书中的名家大师,由于多侧面历史的诸多误会以及材料的相对匮乏,由于诸多热情有余、经验不足的年轻人的参与,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尚求方家不吝指正,遂使学问一道,有所长进;梨园群星,光芒璀璨。这也正好呼应了马克思的人物传记理想,那就是写人物应当从感情气势上具备“强烈色彩”、

“栩栩如生”,力求达到恩格斯关于人物形象应当“光芒夺目”的审美理想。

    

尽管为梨园界的艺术家们作传,从理论上看厥功甚伟,但实际工作却常常举步维艰。甚至梨园界的一些同仁乃至某些传主的家属学生,也都会存在着一些不一致的想法。尽管前路漫漫,云雾遮蔽,甚至常常山重水复,坎坷难行,但是坚定的追求者和行路人还是会历经千辛万苦,抹去一路风尘,汇聚锦绣文章,迎来晨曦微明’。

    

彼时彼刻,仰望戏曲艺术的长空,那一颗颗晶莹的晨星正在深情地闪烁着动人的光华。晨钟响起,无限芳馨远播,那正是全体传记写作人和得以分享传记的读书人,以及关心本套丛书的戏迷和社会各界朋友们的无量福音。

     谢柏梁 2012年元旦

(本丛书主编为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北京市特聘教授与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 


书籍介绍

谭鑫培(1847—1917),清末著名京剧演员,“同光十三绝”之一(时为武生),老生“新三鼎甲”之一。光绪年间曾入清廷升平署承差,为慈禧所喜。谭鑫培是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的创始人(谭门至今已七代),是京剧鼎盛时期老生流派的奠基者和改革者。他师事程长庚、余三胜,一改以往京剧老生实大声宏的特点,用“云遮月”的嗓音,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时京剧“无生(老生)不学谭”,前后“四大须生”均从其“谭派”化出。

《谭鑫培传》共十章,记录谭鑫培的一生,也可见京剧老生流派的发展脉络和京剧鼎盛时期的梨园风貌。并附有传主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无广告(629+)
  • 傻瓜式服务(527+)
  • 赚了(174+)
  • 无水印(56+)
  • 赞(483+)
  • 无漏页(104+)

下载评价

  • 网友 居***南: ( 2025-01-10 03:20:2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丁***菱: ( 2025-01-06 02:50:15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家***丝: ( 2025-01-09 07:20:41 )

    好6666666

  • 网友 孙***美: ( 2025-01-02 20:39:43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步***青: ( 2024-12-25 04:41:34 )

    。。。。。好

  • 网友 师***怀: ( 2024-12-23 06:13:1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国***舒: ( 2025-01-10 01:21:18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谭***然: ( 2025-01-02 19:45:23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孔***旋: ( 2025-01-13 21:48:37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寿***芳: ( 2025-01-16 09:03:44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权***颜: ( 2025-01-06 15:27:51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随机推荐